1
|
构建青年学的青年话语体系
|
谢素军
|
《北京青年研究》
|
2020 |
0 |
|
2
|
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发展历程
|
刘俊华
孟军
|
《北京青年研究》
|
2020 |
0 |
|
3
|
从“悬停城乡间的蜂鸟”说开去
|
林升宝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20 |
0 |
|
4
|
廓清青年世界与青年研究的空间——评沈杰《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》
|
苏颂兴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9 |
0 |
|
5
|
新时代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思考
|
欧阳青
陈胜利
|
《北京青年研究》
|
2019 |
2
|
|
6
|
新世纪我国青少年网络风险研究的回顾与前瞻
|
刘斌志
张馨月
|
《北京青年研究》
|
2019 |
0 |
|
7
|
改革开放以来京派青年研究的特色探讨
|
陈晶环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8 |
1
|
|
8
|
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青年研究的地域风格研究——中国青年研究的“粤派风格”探究——以改革开放40年为视角
|
谭建光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8 |
0 |
|
9
|
“发现问题”:高校辅导员青年研究的逻辑起点—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视角
|
刘佳
|
《黑龙江高教研究》
CSSCI
北大核心
|
2018 |
0 |
|
10
|
“为青年鼓与呼”的担当与自觉——问题意识与责任担当:兼议青少年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——读《为青年鼓与呼——郗杰英青年研究文集》有感
|
张华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8 |
0 |
|
11
|
不仅鼓与呼,更能起而行:关于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的思考
|
刘俊彦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8 |
2
|
|
12
|
中国青年研究“粤派风格”的品牌——以广东省团校为案例
|
谭建光
|
《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》
|
2018 |
0 |
|
13
|
阿尔及利亚大学生参与总统选举的态度及其动因
|
阿卜杜·哈里木·木胡拉巴什
李桂群(译)
侯宇翔(译)
|
《西亚非洲》
CSSCI
北大核心
|
2018 |
0 |
|
14
|
青年研究:敞开历史视野
|
田杰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7 |
4
|
|
15
|
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关系论:服务和依靠
|
余逸群
|
《北京青年研究》
|
2017 |
1
|
|
16
|
“补白”与“留白”——《青春奥秘:青年的历史存在与社会角色》读后
|
刘宏森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7 |
3
|
|
17
|
新形势下青少年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
|
殷沈琴
张恽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7 |
1
|
|
18
|
共青团改革创新研究:让实干之风鼓起做青年挚友的风帆祁志钢
|
祁志钢
|
《北京青年研究》
|
2017 |
0 |
|
19
|
群团改革背景下的青年研究与智库建设
|
邓蕾
|
《青年学报》
|
2017 |
2
|
|
20
|
大数据与青少年研究的范式创新
|
万佩佩
李春竹
|
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》
|
2017 |
0 |
|